長相甜美又知性,喜歡古箏,還是乒乓球國家二級運動員,32歲的楊樹身上有很多看似違和的東西,比如她研究的方向是硬核的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
10月31日,2022達摩院青橙獎名單公布。浙江大學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楊樹、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白蕊等15位35歲以下青年學者獲選,每人將獲得100萬元獎金及阿里巴巴全方位科研支持(具體名單見下)。
愛彈古箏還是乒乓球國家二級運動員
浙江女博導研究的是硬核的半導體
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氮化鎵是個一輩子都不會接觸的陌生詞語。但楊樹已經和它朝夕相處了12年。
浙江大學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楊樹,32歲
以前筆記本電腦適配器像磚頭一樣又大又厚,稍微充一會兒就會發燙?,F在適配器不僅小巧,而且充電速度提高了三倍,中間最關鍵的功率元件就是氮化鎵。
氮化鎵是一個“多面手”,其獨特的材料特性,讓它在很多領域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16年,楊樹從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后出站回國后,就帶著她的學生展開研究,意料之外地發現做出的樣品完全沒有傳統氮化鎵器件中普遍存在的動態電阻退化問題——這突破了傳統氮化鎵器件的性能瓶頸。
而隨后,她研制出高壓、高頻、高效的新型垂直氮化鎵功率器件,攻克了長期困擾該器件的動態性能退化難題。
“那一刻我們覺得突破了以前看到的傳統氮化鎵器件的性能瓶頸,”楊樹說,當時只有用個英文單詞可以形容心情:Serendipity(意外之喜)。
科研是一件很孤獨的事,特別本來就很枯燥的半導體領域,女科學家的數量本來就鳳毛麟角。
楊樹說,大學時,本科生、研究生男女比例差不多是1:1。不過到了工作崗位上,工程師或者是青年女教師的比例就會下降到40%左右,如果是高層次的首席科學家,就會下降到3%-4%。
在楊樹成長和求學的過程中,家人從來沒有覺得女孩子就應該如何,或者是不適合去做什么。讀書時,導師也是這樣對待自己的學生。楊樹記得自己讀博的時候,工作量比周圍的男同學還要大一些,也有機會去參與很重要的研究課題。
“我覺得父母和師長對我這種無性別差異的對待和培養,一直激勵著我在科研道路上前行?!?/p>
作為女性代表,楊樹說,女性也有很多優勢,比如說更敏感、更細致,會提供不一樣的視角,會注重溝通和團隊協作,更有韌性等。
“如果大家都勇于追求夢想,或者被給予相對公平的機會,我覺得女性也可以有一片廣闊的天地。我覺得社會越進步,女性的價值更應該被‘看見’、被尊重,女性應該承擔的責任要更大?!?/p>
被施一公院士稱為“最優秀的學生之一”的90后女科學家
做科研最大的動力是想治療癌癥
“我做科研最大的動力是,想治療某一種疾病?!?/p>
人類35%的遺傳病及幾乎所有類型癌癥的發生,都與“剪接體”直接相關。29歲的白蕊,主要研究工作就是剪接體與RNA剪接的分子機理。作為團隊核心成員,她參與并主導完成全球唯一覆蓋完整RNA循環的系列成果,首次揭示了剪接體重塑的分子機理,主導并開辟了U12型剪接體研究方向。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白蕊,29歲
白蕊是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是剪接體和RNA剪接的分子機理。雖然還不到30歲,不過白蕊的研究成果卻是世界級的。
至于她參與的這些成果有多牛?“已經被寫進教科書里了”。
白蕊從小就對自然科學的東西比較好奇,小時候常問各種問題,比如鳥兒怎么能飛,我怎么不能飛。高中時,計算遺傳病概率時,我也覺得很有意思,就很想研究這些東西,高考就選擇了生物專業。
不過大學時,因為生物學起來很枯燥,中途有想過放棄這個專業?!坝袝r去實驗室做實驗,也不太理解做的到底是什么,跟自己想治愈癌癥的宏偉夢想相差太遠?!?/p>
白蕊記得,后來下定決心未來做生物科研,是因為施一公老師到武大做講座,講科學之美?!爱敃r我聽了以后,被他那種熱愛科研的熱情,以及他做的課題的前沿性深深地感染了,就像打了雞血一樣。當時又覺得做科研好有趣,好厲害?!?/p>
白蕊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捕獲全部類型剪接體團隊的核心人員,掌握了世界領先的剪接體生化研究技術,并加速了相關靶向抗癌藥物和罕見病藥物的研發。她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6篇,在Cell上發表論文3篇,曾入選由中國科協評選的“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曾獲得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
她也是導師施一公院士眼里,“最優秀的學生之一”。
喜歡美食,也喜歡籃球和拳擊,導師對白蕊的評價是執拗。
白蕊自己對”執拗“這個詞的理解,既不是像執著那樣就是一個純好的詞,也不是說這個人就跟驢一樣倔的?!八且粋€中性的詞,在某些自己認定的事情上會非常的堅持,也不聽別人的意見,甚至整個團隊的意見,我也不是完全都采納?!?/p>
六成獲獎者來自基礎學科
15位青年“摘星人”攻堅最難課題獲百萬大獎
提供“六便士”,邀青橙學者“看月亮”。青橙獎是專為發掘35歲及以下中國青年學者設立的公益性學術評選,由阿里巴巴達摩院于2018年發起。獎項的評選不唯資歷、不唯履歷、不唯論文、不唯門第,自薦、舉薦、被尋訪均可參評。過去4年,青橙獎已頒發給包括北大數院韋東奕在內近40位青年才俊,助力他們勇攀科學高峰。
今年,青橙獎全面覆蓋科學技術廣泛領域,社會關注度進一步提升。通過自主申報、他人推薦、主動尋訪,2022青橙獎收到全國135所高校院所近500份有效申報材料,這些參評青年學者極具學術潛力,受到近200位院士、19位大學校長、2位諾貝爾獎得主傾力推薦。
經嚴格的組委會初審、通訊評審、現場答辯、終審評議,今年15位“青橙學者”誕生。他們來自理論數學、量子物理、生命醫學、化學材料、軟件安全、端邊云協同智能、第三代半導體等領域,研究尺度從浩瀚宇宙到極微生命,覆蓋多個國家重大科研方向。
因為熱愛,這些青年“摘星人”踏上少有人走的路,在科學征程上將浪漫與執著進行到底。引力物理學家邵立晶,以宇宙為實驗場,他參與了人類天文史上的壯舉,拍下5500萬光年外第一張黑洞照片;化學物理家楊杰,在飛秒尺度給分子“拍電影”,無數次高速拍攝中他首次發現了水分子間的“量子拖拽”;從信息科學跨入光學領域的吳嘉敏,相信“世之奇偉瑰怪常在于險遠”。
更多女性科學家在青橙獎評選中盡顯鋒芒。來自清華大學的吳昊,“從不覺得女生不適合學數學”,她師從兩位菲爾茲獎得主,用7年解一道題,最終證明統計物理領域猜想;另一位清華學者同丹成為首位在孕期參評獲獎的女科學家;浙江大學女科學家楊樹,兼任中國電源學會女科學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她希望“所有女性科學家都能勇敢追夢”。
橙柿互動記者 沈積慧 編輯 薛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