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藍色海洋團隊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我國沿海每到春暖花開,由冷轉暖的時候,經常會出現迷迷濛濛毛毛細雨的天氣,能見度顯著降低,甚至相距幾米也難見蹤影,這就是人們熟知的海霧。
(圖片來源:veer圖庫)
海霧是海面低層大氣中一種水蒸汽凝結的天氣現象,因它能反射各種波長的光,故常呈乳白色。霧的形成要經過水汽的凝結和凝結成的水滴(或冰晶)在低空積聚這樣兩個不同物理過程。在這兩個過程中還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在凝結時必須有一個凝聚核,如鹽?;驂m埃等,否則水汽凝結是非常困難的;另一個是水滴(或冰晶)必須懸浮在近海面層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公里。
水汽在大氣中要達到凝結,必需要有充足的水汽。雖然廣闊的海洋上日夜蒸發著大量水汽,但那里并不是每天都會發生凝結的現象。這是因為大氣一旦達到飽和,蒸發就會立即停止,空氣中水汽不再增加也就很難達到過飽和狀態,而使水汽發生凝結。只有當水面溫度比氣溫高出很多時,暖水面才有可能不斷蒸發水汽,源源不斷地擴散到冷空氣層內,使其保持過飽和狀態,凝結過程才能不斷進行,出現蒸騰似的霧,這就是所謂的平流蒸汽霧。
(圖片來源:veer圖庫)
另一種凝結方式,就是依賴降低水汽的溫度,從而達到過飽和水汽的出現。當暖濕氣流經過冷海面時,它把熱量傳給冷海面而降低了自身的溫度,這時飽和水汽量隨溫度降低呈現出過飽和狀態,就會發生凝結。這種凝結現象在海霧發生區是常見的,通常稱之為平流冷卻霧。我國海區出現的海霧,主要是這種平流冷卻霧,在世界眾多著名海霧區出現的海霧,也大都是平流冷卻霧造成的。這種因降溫使水汽量達到過飽和狀態形成的海霧還有多種。如高緯度冰雪覆蓋的海面,由于冰雪面上的輻射冷卻(特別是夜里),常能形成冰面輻射霧;此外,島嶼地形的斜升作用,常將從海面吹來的溫暖空氣在島嶼迎風面上抬升,便有可能因上升降溫促進凝成為地形霧。
(圖片來源:veer圖庫)
海霧是海洋上的危險天氣之一。它對海上航行和沿岸活動有直接影響,長期以來海洋氣象學家對海霧的生消機制作了多方研究,為預測海霧提供了較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用技術,目前預測海霧的方法常用的有三種。
一是天氣學方法,把海霧作為天氣現象來對待,盡可能地考慮到各個水文氣象要素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一般來說,與海霧有關的水文氣象要素,主要有風向、風速、降水、蒸發、氣溫、濕度、水溫、海流和穩定度等。風向從海上向陸地吹,常為沿海送來海上暖濕空氣,有利于霧的生長;風速大小對不同性質的海霧影響也不一樣,輻射霧只能在微風中存在,平流霧卻以4-5級風最合適,超過6級就會吹散霧;降水是產生混合霧所需要的條件,對輻射霧、平流霧則起消散作用;蒸發則是蒸氣霧產生的必要過程;氣溫和濕度可作為一個要素的兩個方面來考慮,中國近海春夏季節的霧,當海面氣溫超過24攝氏度,就不再出現了;海霧與海流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冷暖海流交界區和涌升的冷流區,都是海霧經常出現和集中的海域,表面看這是海流與平流霧之間的相關關系,實質上反映了海水溫度是生成各種類型海霧的重要條件之一;穩定度與海霧關系也非常密切,穩定的空氣層結,利于霧的生成和持續。天氣學方法預測海霧,也就是尋求上述各要素與海霧生消的關系,結合天氣形勢的發展來預測海霧的變化,我國沿海大多數水文氣象臺站現在仍用這種方法來預測海霧。
二是統計學方法,也就是利用歷史資料把水文氣象要素與海霧的關系,進行時空分布統計,找出各種記錄中的規律。在統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水文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物理意義,使統計的結果具有天氣學和氣候學上的意義。
三是數值方法。由于海霧形成的因素很多,有的以空氣的平流為主;有的以空氣(或下墊面)的輻射為主;有的通過冷卻降溫;有的依靠增加水汽量來達到過飽和而凝結;有的幾種方法兼而有之。因此,用一種數值模式反映海霧的形成過程是比較困難的。目前,預報部門制作海霧數值預報,是把輻射霧和平流霧分開考慮的。
近年來,把數值預報和統計預報結合起來成為統計動力預報,取得比較明顯的效果。